科举舞弊:花样迭出屡禁不止选官之弊网站:fsb-bearing.com

科举舞弊:花样迭出屡禁不止选官之弊

时间:2017-07-31 11:00:46编辑:历史狂流

几乎是科举制一创立,舞弊现象就应运而生了。“通关节”、“冒籍”、“枪替”、“夹带”等千奇百怪的手法层出不穷,常常把考场搞得乌烟瘅气。与科举舞弊相对的,则是朝廷绞尽脑汁的反舞弊措施。双方斗法丨300余年,真正诠释了“道高一尺,麾高一丈”。

“通关节”屡禁不止

科举制是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,自隋代创立至清代灭亡,存在了1300多年的时间。在这1300多年中,既有说不尽的十年寒窗一朝高中,也有道不清的不学无术科场舞弊。

在科场舞弊的种种手法中,“通关节”是最为普遍也最难禁止的一种。所谓“通关节”,就是现在所说的“走后门”,指考生通过贿略考官或与考官拉关系,使其为自己的卷子判高分,以贏得“金榜题名”的机会。

在唐代,科举考试很看重考生的诗才,于是很多考生便在考前“投卷”,即把自己的诗词文赋献给当朝名流,让他们在判定名次时为自己说话。与此同时,考生直接向考官“投金”的现象也比比皆是。因此唐代科举常常在考试之前就已经内定了名次。唐代诗人杜牧曾经将自己所写的《阿房宫赋》投给当时的朝臣,受到20多位大臣的一致赞赏。然而由于考试的前几名早已内定为权贵子弟,杜牧最终只列第五。

为了杜绝“通关节”,宋代科举考试推出了两项反舞弊措施——“糊名”和“誊录”。所谓“糊名”,就是将考生的姓名、籍贯和初定等第等信息糊起来;所谓“眷录”,则是将考生的考卷重新抄录一遍,将抄录本拿给考官审阅。这两项措施使考官无从辨认考卷出自哪位考生之手,避免了考官给特定的考卷判高分。
本文标题:科举舞弊:花样迭出屡禁不止选官之弊 - 野史传说
本文地址:/yszt/1625.html